從我投資的虛擬貨幣獲益小於零起,我就開始不安。
至於昨天下午核二廠氣渦輪發電機起動運轉,台電表示,這是配合每月例行測試,驗證並維持氣渦輪發電機在可用狀態,以隨時應系統需要供電,測試時間進行約2小時。媒體提問昨(6)日備轉容量率還有15%,核電廠機組仍啟動氣渦輪機是否因為台灣缺電。
或者系統發生緊急事件,例如513、517、303大停電事故時,也會調度使用。至於有監委提到,過去34個月內有18個月,核電廠氣渦輪機機組都有發電,是否成常態發電。同時,皆以低於環保限制時數,分散到全年各月份為原則,所謂長達18個月供作調度電源、例外變常態的說法,並不正確。核二、核三廠「氣渦輪機」機組主要作為電廠遇到全黑時緊急起動供給廠內機組緊急電源。台電表示,氣渦輪機每部機組1年受限於環保限制可發電720小時,用於核電廠基本安全預防是120小時,其餘600小時本就屬於電力尖峰負載調度所用,意即平時即可作為供電時加入系統調度行列,也未列入核電廠供電時數內計算,並不影響核電廠營運安全。
監察院5日針對2021年5月13日與2022年3月3日2次全國大停電,通過對台電8人彈劾,皆送懲戒法院審理。國民黨指控「黑電」,台電無奈:輕柴油燃料的氣渦輪發電機過去也一直使用 國民黨連兩日召開記者會,昨天抨擊核電廠氣渦輪發電機是「核電」,今天說是「黑電」。都在在顯示這條條文內容已不合時宜,不僅無法保護小孩,也無法幫助及保護父母。
然而實行民主化並通過同婚法案的現今台灣,當我們開始思考更多元的家庭樣貌及親屬關係時,「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這樣無視兒童權利的條文,是應該要揚棄了。過幾天,新北某女童父親因為女童考了第五名,便拿藤條抽小腿體罰,並拍下體罰過程傳上臉書,這兩起體罰事件皆在社會引起廣泛討論。《民法》第1085條的內容恰恰是誤導父母,使父母認為暴力也屬於管教的範疇,而難以提早設下界線。在通過修法之後,國家也勢必要挹注更多資源來提供父母的親職教育及強化社會支持網絡,就長遠來說也會是台灣父母及小孩的福祉。
許多嚴重的暴力,一開始往往源於輕微打罵。「如果連國家也認同體罰是一種管教,父母又何必放下棍子?」往往成為父母體罰小孩的合理屏障,使得小孩成為台灣唯一合法被毆打的對象
在此兩起體罰事件引發社會關注的同時,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要鄭重的呼籲:《民法》不該誤導父母使用暴力。「如果連國家也認同體罰是一種管教,父母又何必放下棍子?」往往成為父母體罰小孩的合理屏障,使得小孩成為台灣唯一合法被毆打的對象。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許多嚴重的暴力,一開始往往源於輕微打罵。然而公告至今,此修法草案尚未正式經行政院公告,仍處於曖昧不明的階段。過幾天,新北某女童父親因為女童考了第五名,便拿藤條抽小腿體罰,並拍下體罰過程傳上臉書,這兩起體罰事件皆在社會引起廣泛討論。把小孩視為一個人,享有與成人同等的權利,我們責無旁貸。
除了主張社會要持續討論體罰對小孩造成的傷害,以及不打罵的教育方式,我們也要向政府呼籲:從法律引領社會前進方向的角度,修正《民法》第1085條勢在必行。然而實行民主化並通過同婚法案的現今台灣,當我們開始思考更多元的家庭樣貌及親屬關係時,「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這樣無視兒童權利的條文,是應該要揚棄了。
同時,無論在國內、外的案例或研究皆顯示,體罰與兒虐為一線之隔。文:呂淑慧(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中區領隊) 某知名兒科醫師在臉書分享自己體罰小孩的想法及脈絡,其體罰的行為包括打小孩耳光及踹小孩,後續小孩及生母也透過網紅透露真實受暴情況。
何以這兩個爸爸,以及更多沒有出現在社會新聞的父母,將暴力與管教連結,難道這只是他們個人情緒管控能力不佳?或者,現行的制度性問題也鼓勵父母不用省察,合理化自己的暴力? 如果連國家也認同體罰是一種管教,父母又何必放下棍子?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長期協助父母練習不打罵的教育,我們認為這並不是個案問題,也不能只歸因於父母個人因素,而必須正視結構性的問題。延伸閱讀 體罰小孩遭通報「不當管教」,家長辯誤會:怎樣算家暴? 為什麼父母害怕「家內零體罰」?打小孩的原因很多元,但理由其實只有一個 《民法》刪除父母「懲戒權」要怎麼教小孩?法務部:不是不能管,但不得使用「身心暴力」 請別為體罰兒童的家長加油,這樣讓實際的受害者情何以堪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在通過修法之後,國家也勢必要挹注更多資源來提供父母的親職教育及強化社會支持網絡,就長遠來說也會是台灣父母及小孩的福祉。《民法》制訂於民國18年,距今94年,試想當時的政治情境、家庭、婚姻及親子的樣貌,都與現在的政治及社會情境相差甚大,也沒有兒童權利的觀念。請政府盡快採取行動,修正《民法》第1085條條文,賦予親權更進步的定義,由國家向父母重新宣示管教子女不得越界,教養須以正面管教取代懲戒,以保障兒童免受身心傷害。如果《民法》仍保留父母的懲戒權,不僅悖離兒童人權的精神,也與國內保護兒童之法律,例如「家暴法」及「兒少保護法」形成牴觸與衝突。
今年3月,法務部向社會公告《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其修正條文內容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之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之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無論社會是否認同,但在他們出手之前,甚至出手之後都還是這麼想,即便也可能帶著痛苦及矛盾的心情。
《民法》第1085條的內容恰恰是誤導父母,使父母認為暴力也屬於管教的範疇,而難以提早設下界線。一旦造成小孩身心傷害,父母又必須直接面對家暴法或是刑法……等懲處,國家也需要付出更多資源補救。
」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認為,新的條文內容是國家向父母重新宣示,教養須以正面管教取代懲戒,並以保障兒童身心健康為首要,將會是台灣推進兒童人權的重要變革。都在在顯示這條條文內容已不合時宜,不僅無法保護小孩,也無法幫助及保護父母
迴轉壽司在這幾年可是日本外食產業的模範生,怎麼會在1年內大型業者們紛紛出現如此大的業績變化? 這個其實跟大部分人所知道的「外食テロ」有關。這個讓對壽司不熟悉的顧客,也能瞭解產品長什麽樣子,不用再擔心所點的產品跟想象不一樣,透過實際產品在軌道上的迴轉機制,透過視覺提供安心感,大幅降低壽司產業對一般消費者的門檻。到底迴轉壽司這個業態在先天上有什麽強項?其實迴轉壽司在某個角度上來說,增強了一般人上壽司店的心理安全感。迴轉壽司會之後都不再擺商品在軌道上嗎?很期待裝滿魚蝦的壽司盤快點再回到軌道,恢復到之前熱鬧又有活力的迴轉壽司產業。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咦?上壽司店怎麽會沒安全感?怎麽說? 視覺上的安心 首先提到的是視覺上的安心。
為了能讓顧客徹底了解業者的決心,某些日本大型迴轉壽司業者使出最後的一招:不再讓裝有食物的盤子在軌道上迴轉,改成點餐之後再透過直送的方式把壽司送到消費者手上。而迴轉壽司的另一個安心感,就是用盤子顔色來決定價格的機制,產品從軌道流過,只要看盤子的顔色,就可以很快的去分辨,這一盤是多少錢,再決定要不要出手,在控制預算上是比較容易的,由於也是自己動手拿盤子,配合自己口袋還剩下多少錢,要再發生追加點餐的機會也比較高。
從最近這些大型業者近期公布的決算報告看來,迴轉壽司一哥,日本壽司郎品牌的持有公司「FOOD LIFE COMPANIES」在2023年的上半年營業利益為日幣52億,跟2022年相比少了45%,如果只看日本壽司郎國內的店鋪狀況,又更不樂觀,日本國內店鋪的營業利益跟去年比可是腰斬的少了54%。對日本的餐飲產業而言,疫情過後,業者們紛紛期待雨過天晴後新一波的消費浪潮,但今年剛開始,不少日本大型迴轉壽司品牌的營業成績卻跟他們的業態名稱一樣,出現了大「迴轉」。
本文經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題:壽司如果不迴轉你還會再來嗎?日本迴轉壽司談 延伸閱讀 壽司郎事件與「打工族的恐攻」,愚蠢行為連環爆背後的六大因素 聊壽司郎舔舔事件:「元組迷惑系YouTuber」怎麼看?日本鄉下的不良少年都在幹嘛? 便宜的日本(物價篇):同樣的迴轉壽司品牌,為何日本的售價會比台灣還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預算上的安心 再來提到的是預算上的安心。雖然店鋪端也做了很多加強巡視,更高規格的消毒,以及客席餐具瓶罐等的更換管理,但短時間内還是很難回歸到之前跟消費者的信賴關係。在迴轉壽司等連鎖品牌出現之前,大部分壽司店菜單都只有文字的描述,特別是壽司這種職人氣氛重的業態,要每家店都出現產品照片或是模型更是不容易,顧客是很難把實際產品外觀跟產品文字連接起來的。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從2023年1月轟動到海外日本壽司郎的舔醬油事件開始,到2023年3月,日本くら寿司也發生類似對轉盤上食物惡作劇的事件,這些惡作劇動畫透過網路,大量的擴散後,影響到一些原本想到店鋪消費顧客的信心。
雖然大部分壽司店都會把價格寫在MENU表上面,只要按MENU表上的價格點餐,也不太會出現預算超表的情況。但跟其他的餐飲業態相比,壽司一餐吃下來,出到餐桌上的碗盤數,可是相對多的,而且如果這些碗盤的售價不同,并且售價的高低又有大落差時,在點餐那一刻,要是不事先好好計算一下,除非口袋裝了足夠的錢,在心算上是會有點壓力的。
「外食テロ」的翻譯有點難,但大致上的意思就是會在餐廳做一些惡作劇的顧客。Photo Credit: 中央社 而當迴轉壽司不再迴轉之後,剛剛提到視覺上的安心感(會不會來的跟想的不一樣),或是預算上的安心感(簡單的追加點餐機制),就很難再跟之前一樣,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原本滿滿在迴轉軌道上的壽司盤變成光溜溜的軌道,娛樂感更是少了不少